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4:34    次浏览
故事稿件由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秘书长、余姚市史志办谢建龙老师提供。拜师娄谅王阳明在南昌完婚后,在岳父家又住了半年,十二月份带着诸氏回余姚。途径广信(今上饶)时,拜访了当地名儒娄谅。王阳明向娄谅请教:“如何入圣学之门?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圣人?”娄谅的学问功底很深,研习的是程朱理学,其中又融入了心学的成分。他一见到王阳明,看到这个年轻人求知欲望如此强烈,出言谈吐如此不俗,很是赏识。娄谅告诉王阳明:“通过研习就可以入圣学之门。而研习的途径就是朱熹的‘格物’。”所谓“格物”,即朱熹提出的世上万物,大至天地宇宙,小至一草一木,都有一种先天本然的自然规律。人与人之间,也存在这个道理。只有通过格物,即熟悉、体察、参悟某个具体事物,才能掌握规律,达到某个境界。宋明理学的另一位大师程颐说:“今天格一物,明天格一物,豁然贯通,终知天理。”临别时,娄谅拉着王阳明的手,肯定地说:“圣人必可学而至的。”王阳明顿时觉得眼前一亮,信心百倍。过去的王阳明活泼好动、爱开玩笑,但经过这次会面,王阳明渐渐变得端庄严谨,话也少了。后来他对诸氏说:“我从前太过于放纵,现在知道这样太过分了。”王阳明夫妇俩回到余姚不久,祖父王伦病逝了。按照古代礼仪,王华必须回家守丧三年,王华就趁这个机会,召集自己的堂弟、妹婿及王阳明等人,学习“四书五经”等儒家经典。这段时间,王阳明常常读书到深夜,其他人都自叹不如。 王阳明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—1529年1月9日),汉族,幼名云,字伯安,别号阳明。浙江绍兴府余姚县(今属宁波余姚)人,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,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,亦称王阳明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和军事家,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,精通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。弘治十二年(1499年)进士,历任刑部主事、贵州龙场驿丞、庐陵知县、右佥都御史、南赣巡抚、两广总督等职,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、都察院左都御史。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,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。谥文成,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。王守仁(心学集大成者)与孔子(儒学创始人)、孟子(儒学集大成者)、朱熹(理学集大成者)并称为孔、孟、朱、王。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(阳明学),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。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、日本、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,立德、立言于一身,成就冠绝有明一代。弟子极众,世称姚江学派。其文章博大昌达,行墨间有俊爽之气。有《王文成公全书》。主播:毛欣编辑:吉吉公众号ID:HIFM939 更多精彩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“点看宁波”在线收听宁波交通广播的节目哦!点看宁波,欢乐你我!邀请码:939小编工资已与此赞挂钩,一赞一分钱,求!打!赏!↓↓